第一文秘网    > 实习心得

关于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思考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7 08:59:14   浏览次数:

摘 要: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数学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再度深入,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尝试从“活用显性的文化元素、挖掘隐性的文化素材、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三方面对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进行浅析,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同行们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融入 教学实践 日常课堂

数学教育的每次变革都和数学观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着,自从“数学文化“的理念盛行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不约而同地展开了对数学文化的研究,他们纷纷成立了相关的课题,尝试从文化的视角,对一些传统题材的数学内容进行了独特的加工和全新的演绎。正是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融入数学文化,让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落地开花,让我们的数学变得有“韵味”,有“灵魂”,以下是我对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策略的几点思考:

一、用活课本素材,补充文化元素

进行课题研究,根据研究的方向吃透教材无疑是第一任务,于是我开始翻阅小学一至六年级所有的教材。很快,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第一时间映入了我的眼帘。其实在现行的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册都安排了一定的“你知道吗”,这个板块主要是介绍跟单元内容相关的数学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等。这些显性的数学文化元素不但培养了学生在阅读和表达上的能力,并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信念、品行和操守。

如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就用了整整两个页面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历史:从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到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最后发展到可以用电子计算机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12411亿位了,这是何等惊人的数目!对孩子,这无疑是一次知识和思想的盛宴。又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测量”这个课时就很恰当地利用“你知道吗”这个版面向学生介绍了数学家阿基米德在洗澡当中发现“用排出去的水的体积可以确定物体的体积”这个定律时兴奋得赤身裸体地跑出去的逸闻趣事,学生听后个个抿嘴偷笑,学习的兴趣顿时高涨。然而,教材中相关的文化素材毕竟比较有限,我们所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中每册一般只安排2至3个“你知道吗”,为了使文化融入提升教学策略的研究能顺利实施,我们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元素的同时,还积极通过网络、书刊挖掘补充相关的文化素材。比如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给学生普及了百分号由来的数学史:“%”是古代意大利商人根据意大利语pecento(一百中的)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形似于这一单词(也形似于现在的%)的符号来表示约定俗成的打折意图,后来才演变成现在的百分号,从而纠正了大家一直以来认为 “% 就是分母100的另一种形式”的错误理解。

二、活用“数学文化”,展开教学实践

“数学文化”的理念盛行以来,尽管各方有关的研究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大家对于数学文化的全部理解似乎都与数学史有关。毫无疑问,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然而数学文化无疑比数学史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开闊的外延,将数学文化简单地与数学史画上等号,即是对数学文化内涵的一种窄化,在实践层面又使我们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毕竟并非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寻到合适的数学史料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利用数学史的同时,更要适时地把人文、艺术、自然等多元的隐性文化素材融入其中。

如我在上《轴对称再认识》时就是以“识对称—做对称——赏对称”为知识主线,每一处都努力渗透出数学的图形美、对称美、符号美。为了彰显本课的文化内涵,课前我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有关“轴对称图形”的资料,从著名建筑到各国国旗,从交通标志到汽车商标,从剪纸艺术到京剧脸谱;从图形的对称美到图案的寓意美,再到自然世界的和谐美。应该说,轴对称图形的美感及其文化内涵在这一设计中得到了相当充分的体现……纵观全课,优美的场景、张扬的思维以及教师语言的风格,构成了数学文化的浓厚氛围。

三、聚焦日常课堂,张扬文化力度

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形式化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数学普遍缺少类似于文学、艺术等学科的文化品味,这直接造成所谓的文化融入只能针对某些特定的内容,而不能在所有的数学课程中遍地开花。正当我为此感到烦恼的时候,《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明确阐述适时点醒了迷茫的我。也就是说,数学本就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一切的数学,均具有内在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最终都依托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得以体现,它既可以表现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上,也可以表现在对数学需要的把握上,更多的还可以表现在对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我把全班带到两间空教室里,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并计算出长方形教室及正方形舞蹈室的周长。于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不断产生激烈的碰撞,从“把卷尺饶着课室的四周围一圈”到“只需量出长方形课室的长与宽”再到“只需量出正方形课室的一个边长”,一步一步的,新的知识生成了!一节课下来,经孩子们亲身经历而推导出来的长方形及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已经牢牢地扎根于他们的脑海,同时,孩子们还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真实感,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们思维的碰撞、言语的商榷、情感的交流、知识的沉淀、数感的升华……有谁能否认,这一切的一切都与数学的文化价值无关?

“在形式化了的数学背后,有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朴实无华的思想方法,乃至引人深思的人生故事。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受到思维的乐趣,领悟到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那么数学的文化价值必显露无遗。”这是顾亚龙老师在《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中的一段话,我深感共鸣。只有让知识的学习伴随着丰富的数学思考,让方法的渗透伴随着理性精神的培育,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具有文化意蕴的。我愿携着我对“数学文化”的这一认识,继续我的文化探索之旅,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参考文献

[1]顾亚龙.以文“化”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02.

[2]张齐华.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

[3]陈兰.浅谈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数学教学与研究,2009(12):43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 融入 课堂 思考 文化


[关于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