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致辞范本

劳动组织改革对优化配置提高劳效的作用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21 08:39:34   浏览次数:

zoޛ)j馝vNם~工作量占比高达65%。面对山区铁路生产条件,先后采取优化机构设置、推行兼职并岗、调整劳动班制、精干岗位设置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优化劳动力配置,确保安全稳定,提高劳动效率。2017年全员劳动生产率0.114人/换算接触网公里,较2016年水平0.141人/换算接触网公里提高23.68%。在工作量增幅21.36%的同时,从业人员减幅1.13%,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

一、主要做法

2017年,面对西成客专、大岭铺-安康东直通线开通人员需求增量,积极落实提质增效目标,不断改革劳动组织,盘活既有用工存量,挖掘人力资源潜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1.优化机构设置,落实维修体制改革。按照总公司《普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7〕9号),实施接触网“运检修”分离作业模式。一是合理调整车间管辖范围,优化供电车间设置,全段供电车间由原来的8个减少到7个,减幅12.5%;明晰供电车间与维修车间生产管理职能划分,精干管理岗位人员配备。二是优化整合运行工区设置,按照新维规“每40-60营业公里设置一个运行工区”的原则,撤销了管内4个里程不足40公里的接触网工区,节约劳动用工50余人,为满足生产组织需要提供了人员保障。

2.推行兼职并岗,提高工作效能。针对科技保安措施投入的不断加大,部分岗位工时利用率逐步降低,推行一岗多能,兼职并岗。一是持续推进“网电合一”劳动组织改革。结合接触网天窗作业时间短、电力作业巡视和检修工作量不饱和的实际,分三次整合既有20个接触网工区和19个电力工区,新成立20个供电工区,有效解决了班组设置过密,管理效能低下的问题。二是推行变电检修人员兼职并岗。完成管内35个变电所综合自动化设备改造,将试验和保护设备按铁路区段重新划分,实施继电保护工和电气试验工兼职并岗、一岗多能。

3.改革劳动班制,节约岗位用工。结合变配电所值检分离后,值班(守)工作量明显减少的实际,推行劳动班制改革,对全段范围内变配电所值班(守)的劳动班制由两班间歇制调整为一班半间歇制,节约变配电所岗位用人20余人,及时解决了劳动班制与工作时间不匹配造成的人员浪费问题。同时,按照高铁变配电维护人员岗位准入要求,从岗位富余人员中选拔了多名优秀人才作为高铁储备人员,满足了西成客专运营人员刚性需求。

4.创新分配机制,激发提效积极性。抓住关键,因地施策,充分发挥经济杠杆调节作用,促进人员合理流动,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和提质增效积极性。落实工效挂钩考核办法,针对现有87个班组所处环境、交通条件参差不齐,结构性超缺员并存的现状,按班组定员核定考核基数,按完成工作量进行考核分配,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促使劳动力合理流动。2017年,向苦脏累险岗位主动申请调剂32人,有效激励车间班组精干用人,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

二、存在问题

安康供电段劳效水平较上年度虽有较大幅度提升,但与全路供电系统劳效平均水平0.107人/公里相比仍有差距,较全路平均水平低6.14%。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生产班组设置密集,劳动组织不够集约。按照《普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的规定,每120-180 km设置一个供电车间,每40-60 km设置一个运行工区。对标计算安康供电段仅能设置7-10个供电车间和20-30个运行工区。但山区铁路公路交通不便,日常维修和事故抢修难度大,安康供电段目前设置供电车间7个,运行工区36个,较标准多设置20%的运行工区,用人数量也随之增加20%。

2.设备布局不均衡,供电检修任务重。一是平原区段接触网支柱跨距一般为60-65米,山区露天区段接触网支柱跨距一般为35米,隧道内跨距一般为20米,平原地区跨距是山区的2-3倍。平原地段平均每公里25个支柱,山区铁路平均每公里30 个支柱,山区较平原铁路每公里多5个支柱,使得山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悬挂支柱检修任务量增加20%。二是受山区高坡线路影响,高坡地段接触网作业车需双机重联牵引,作业车司机用工人数较平原地区增加1倍。

3.山区铁路复杂,线路巡检整治用人多。一是管辖电力贯通、自闭线4245公里,70%以上分布在崇山峻岭上,山区退耕还林后,许多电力杆塔的巡检小道行走困难,一次巡线需3人出行,1人主巡,2人监护。每处单程耗时近5小时,巡视效率远远低于平原地区。二是山区铁路环境复杂,夏季危树整治数量大,汛期防倒塌日常巡检任务重,冬季隧道除冰任务繁忙。其中为了防止树木侵限后发生供电中断事故或故障, 2017年砍伐危树折算投入劳力360余人。

三、改进措施

安康供电段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公司制改革的形势要求和“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还有很大差距,还需在确保运输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劳动组織,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

1.稳步推进生产资源整合。不断适应“运、检、修”作业分开模式,进一步优化维修车间和供电车间设置,推进供电车间、维修车间职能转变,配足维修人员,提高维修车间检修能力,强化运行工区应急处置和单项设备隐患整治能力,形成“大兵团”检修及“点式”应急处置相结合的模式,改善以往作业大量耗费辅助人员的做法,有效缩短应急处置时间。

2.不断加大修程修制改革。积极探索预防、重检、慎修“三位一体”的维修管理方式。在预防上,坚持抓小防大,对接触网部分零件不达标等细小缺陷,精准预测分析,制定措施加以防范;在检测上,充分利用6C设备,通过动静结合、人机结合、点面结合的检查方式,建立牵引供电设备大数据处理中心,开展牵引供电设备检查检测分析;在慎修上,以重检为基础,对在规定安全运行值以内的设备不再进行检修,最大限度减少维修工作量;对发现的必要处理问题,由车间制定作业指导书明确检修标准,细化作业规范,指导检修人员按标准、按程序作业。

3.推进现代化技术装备应用。一是推进大型技术装备的应用,采用集宿舍、工具室、材料库、检修平台为一体的接触网检修车列,满足约50人的作业组流动灵活检修作业,为“大兵团”作业提供后勤保障。二是结合山区供电设备巡视难度大的特点,深度用好6C检测监测科技手段。引进高倍像素的无人机替代人员步行巡视,减少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三是发挥好小型先进装备的作用。运用作业车“运安系统”全面卡控作业车运行安全,用好超声波绝缘子劣化探测仪、远红外热成像仪、摄像手电等新型工器具,提高供电设备检测、检修效率。

4.持续深化劳动组织改革。按照“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挖掘潜力、提高效率”的原则,持续开展劳动组织改革。一是结合工电供专业一体化融合发展要求,从共用驻站防护、共同参加作业、共享生产资源着手,大力推进工电供专业一体化作业,提高作业效率。二是逐步推行变配电所无人值守劳动组织模式,对与运行工区在同一站区的变电所试点推行无人值守,同时结合普速铁路配电所设备改造,逐步取消配电所值守人员。三是科学测定主要岗位作业时间和辅助作业时间,对任务量小、工时虚靡的岗位实施兼职并岗,提高工时利用率。

5.修订定员标准优化人员配置。一是结合修程修制改革,重新修订牵引供电人员定员标准,实行以标定岗、按岗配人、竞争上岗,促使富余人员显性化,充分利用可调剂人员,调整补充新增工作量所需,不断提高劳动用工管理水平。二是实现人力资源在既有范围内按需流动,对年龄偏大,身体较差,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供电维修人员,通过改职、内部调整、跨工种、跨地区均衡调剂使用,提高人员利用率。

(作者单位: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

推荐访问:优化配置 作用 劳动 改革 提高


[劳动组织改革对优化配置提高劳效的作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