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思想宣传

职业中学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作者:jnscsh   时间:2021-10-25 08:47:51   浏览次数:

[摘 要] 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群、专业链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论述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几点做法。

[关 键 词] 模式创新;基地建设;服装设计与工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5-0234-02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的行业、新的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我校于1989年率先设置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办学历史和经验。多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主动面向服装产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放办学,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和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特别是在2014年学习教育厅有关文件基本思路,根据服务农民致富、农村经济发展和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对该专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制订了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先后经过企业、行业专家的评定,根据专家的意见修改完善后,从2014年新生入学开始,分别在2014级、2015级、2016级和2017级学生中全面实施,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较大的人才培养效益,体现了系列创新。

一、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先导,主动适应农业市场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适应”和“服务”上做文章。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一个复合性强的专业,企业第一线要求技术人员不仅要有服装设计、制板、制作方面的技能还要具备一定服装生产管理经营的专业知识,针对这一特点,在由校企双方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制订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打破学科性的束缚和老三段的传统模式,实施 “模块化”教学;减少了必修课,增加了选修课;压缩了理论课,拓展了实践课;淡化了理论教学,突出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二、重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

本着“基本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目的,专业课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通过职业综合能力分解开发课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了“模块化”的理论教学体系,打破了学科性的束缚。例如,服装结构设计课是由《立体裁剪》《服装结构制图》《原型裁剪》整合的;原《服装机械》教材过多讲解的是家用缝纫机的机械原理。由于家用缝纫机已经逐步被淘汰,因此,该科目课程删减了陈旧性、重复性和理论性强的内容,突出了前瞻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强的内容,更连贯、通顺、实用,便于学生学习和应用,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为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本着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我校鼓励组织专业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删减了理论性过强和学科间交叉重复的内容,增添了有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内容,形成了适应专业改革需要的特色教材体系。

根据岗位和岗位群对中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职业能力分解为综合能力、专项能力、基本技能,按课内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综合性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四个层次,在1~4学期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以项目的形式进行专项训练,2017级新生入学后,部里即制定了专业成长计划,月技能项目及相关标准,真正做到节节有项目月月有项目,课时的安排也是相对集中,改变以往的间断式安排实训课的方法,不利于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形成。第五学期根据毕业生就业意向按专业方向进行顶岗生产实习,与学生就业岗位紧密接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达到1:1。强化了实用性,突出了针对性,从而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做的有机结合,校内与校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改革,突出以项目为主体的现场教学;注重教学手段改革,突出多媒体教学和现代化教育手段利用;注重质量管理,突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注重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突出过程评价。通过这些措施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激励学生开拓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促进教学、生产、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

为适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教学、生产、科技开发和社會服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专业教学渗透到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教师和学生参与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生产加工、财务控制的所有过程。

充分利用基地资源,构建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从事生产实习时,所在班级分成若干车间,班主任为董事长,专业教师为技术顾问,班长为厂长,教师、学生都具备双重身份,也就是说,在课堂是教师,在基地内是设计师、样板师和管理者;在课堂上是学生,在基地内是生产者和工作人员;在教学中是教研室,在基地内是企业的职能部门。不单只是身份的改变,而且必须履行各自的职责,让学生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参与进来。基地的布局完全模拟企业,学生可以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参与教学实践、生产实习,学生生产的产品是来自工厂的客户,师傅按企业的工艺要求辅导,并根据产量效益对每个工人进行客观的平定。实现“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实训基地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外面的订单源源不断,既为学生解决买原料问题,也促使实训向“盈利型”的创收转变。促进了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和教学、生产、科研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学习、实习期间就同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我校已先后苏州正雄丝绸有限公司、南京舜天集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书。通过同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了解了企业,企业了解了学生,对学生的就业有着直接的益处。实行“预就业制度”,即学生在企业实习就是员工,公司负责教育管理学生,公司就是学校。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与企业进一步联合开展技术开发和技术攻关,不仅保证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还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这种方式,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校企双方都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新鲜血液。

四、重在加强新专业开发,形成专业群、专业链,实现专业滚动发展,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逐步拓展专业群体。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专业群建设,它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校拓展新专业的可能性,逐个推出新的专业方向或相近相关的新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核心专业,应继续加快内涵建设的步伐,围绕核心专业开发新型专业,当前服装市场一路看好,现代化服装企业不断涌现,除了继续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以外,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及现代化设备普遍运用,CAD、CAM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和各种程控缝纫设备的使用,企业急需大量懂专业、会操作的技术人才,我校在对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需要进行充分考察和论证的基础上,依托纺织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购进世界一流的德国PGM软件,成功开设了服装CAD专业,第一年招生就达到96人次,现在已经有多家企业来我校洽谈,准备预定该专业的学生,目前我校正着手对相关的一些专业进行市场分析,如模特专业、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

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利用专业的人才优势及基地的示范作用,积极为“三农”服务,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培训考核合格后保证就业,实现教学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近几年来,面向全市中小服装企业举办了多期服装CAD培训班,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

五、重在“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想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制定纺织服装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崗锻炼,实现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的考核认证,鼓励和支持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大力提高技能水平。“双师型”素质教师达到80%以上,基本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为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智力保障。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个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学校教学与市场接轨的切入点,必须花大力气致力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同时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优化基地运行机制,从而促进专业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推荐访问:职业中学 人才培养 服装设计 探索 实践


[职业中学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