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委廉政

传统审美观在艺术设计中的实践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5 08:51:49   浏览次数:

摘 要: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认识,“各个民族的装饰艺术都表现了人类具有喜爱节律性秩序的心理倾向”。同样,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对于自然和社会有关美的认识,如何将民族传统审美观贯彻于设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始终,以我国传统有关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师法自然”为思想基础,强调教学的 “民族性”、“地域性”、“创造性”的原则,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因素,并将民族传统审美观应用于设计是本文讨论的核心。

关键词:视觉;传统;审美;时代性;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147-02

传统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对于自然和社会有关美的认识,贯穿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体到相关的艺术设计方面,传统审美观蕴涵于我们日常所见的生活用品,建筑、家具、服饰等等诸多方面。

设计学最初在我国的美术专业院校的研究和教学是限定于工艺美术的范围之内的,随着现代化的需要设计学才逐渐独立成科,其专业研究范围也相对较为具体,诸如:环境艺术、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于是在艺术领域亦应运而生了影视动画、数字绘画等专业,以上学科的专业课程的教学等依然是处于一个研究和探究的过程中。

建立在应用前提下的设计学其教学基础课程一般包括:素描、色彩、构成学等。尽管学科的名称发生了变化,事实上,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所遵循的主题与形象、统一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重复与变化、性格与风格、色彩与色调等艺术规律依然和自然的法则一致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在设计基础课教学中有着不可缺失的重要意义,这决定着艺术教育的方向问题以及传统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等诸多问题。

一、研究思想基础

艺术设计学基础课程通常是指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立体构成等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由于一味强调课程自身的艺术规律的教授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及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等问题的存在,故此,民族传统审美观念在设计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就成了该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

传统有关设计学教育的民族化体系,在近现代设计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事实上已丧失了其根本性的主导地位,甚至大有被人们遗忘的可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将传统的审美观念贯穿在设计学基础教学之中,诸如:民族传统对自然物象的认识;民间、民俗美术的象征意义及其造型规律等,使民族审美意识贯穿于设计教学的始终,在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为了更好地突出专业教学的“自主性”、“协作性”、“探研性”特点,以我国传统有关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师法自然”为思想基础,强调体现 “民族性”、“地域性”、“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启发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因素,更好地理解“生活美”和“自然美”的区别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培养其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积极的人生观以及为今后的专业创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之教学目的。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研究内容

1.开发人文生物自然资源在现代设计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2.宏扬我国民族传统审美观并将其贯穿关艺术设计教学的始终;3.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积累经验;4.探索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民族模式。

(二)实际意义

经过在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装潢专业、服装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以及美术系绘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充分证明该教学模式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并且具有推广其教学模式的可能。

(三)理论意义

对于研究基于诉诸视觉的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观前提下有关设计学基础教学的传统模式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人文生物资源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探索现代设计教学的民族模式,同时对于如何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等无不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三、研究学科基础

(一)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地域性”、“民族性”、“创造性”问题浅析

构成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替代了以前作为设计基础课程的图案基础、人物变化、风景变化、花卉变化、动物变化等课程,开始在我国部分美术专业院校教授,目前,在国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已经普遍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其教学基本限于对平面、色彩、立体自身规律的研究阶段。在设计作为专业从美术大的学科体系当中分化独立以后,该课程的教学无疑为设计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弊端也是存在的,比如:教学和研究教学中对“地域性”、 “民族性”、“创造性”等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学中体现的重工艺,缺少民族设计思想的传承教育等现象和我国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差别相对较大,很容易造成我国设计界设计作品的西化倾向,是有悖于艺术源于生活规律的。

国人习惯将看到的艺术品和自己的主观想象相联系,比如,岩石、水、云、动物、树、草不仅代表它们本身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传统设计图案在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常常又可以传达“长寿”、“平安”、“多子”等诸多美好祝愿的审美心理,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壁画、皮影、剪纸、木版年画、瓷器、家具、泥塑、织锦及建筑装饰甚至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得到印证。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视觉造型设计专业的课程构成基本分为公共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性课程及专业课几个大的部分,各部分又分为具体的课程名目,构成学属于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常我们习惯将其分为平面、色彩和立体三个部分。

众所周知,构成学的基础萌芽于德国的德国包豪斯,而使之体系化、系统化则是由日本人完成的。1930年留学于包豪斯的永川彦的回国,实现了构成教育在日本的实践;之后1932年《构成教育》杂志在日本创刊;1934年山本隆亮发表了竹早女子师范学校构成教育的公开研究;与此同时由川喜田和武井雄撰写的《构成教育大系》问世,直至1938年《构作科设置案》的提出意味着构成教育在日本的初步完善。

(二)艺术规律源于人们对自然美的总结

艺术规律往往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总结。自然物象总是以它的外观最直接的为人们所感知,空间的、体积的、造型的、线条的、形态的种种因素,均衡、对称、结构、点、线、面、体等等诸多有关美的形式和元素皆可在生活和自然中得到启示,并将自然规律应用于建筑、家具、服饰等设计的各个方面。

以色彩学为例,它是建立在有关物理学、化学的研究基础之上的一门现代学科,实际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应用则要比色彩学本身的形成早得多,从原始岩画到原始彩陶,人们很早便对色彩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当时人们对它的认识仅仅只是处于一种完全的“自由”状态,并未将这种认识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后来的过程之中,随着绘画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关该领域的理论著述亦得以留传,诸如我国元代王绎所写的《写像秘诀》一类。

万物的繁华、天地的运行,无一不是自然之道的具体外现,自然物象以其外自身的比例与尺度、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均衡与对称等形式美的法则为人们所感知,空间、体积、造型、线条等诸多美的规律适合于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门类。

为了使学生体会民族艺术的魅力,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将民间美术作为构成学研究对象,使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借鉴如《吉庆有鱼》《榴开百子》《连年有鱼》等极具装饰性个性鲜明的民俗美术的寓言、象征、比喻等艺术手法,让他们体验单纯、简练、乡土等能够充分表达人们对美的认识的民间美术之魅力及审美趣味。

以往有关艺术基础教育的模式当中,人们通常是依赖对自然的直觉而起作用的。在西方早期的学院式教学体系中,对于色彩认识的训练途径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可知的创建于1562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图画学院”到1498年的“达芬奇学院”,一直到由艺术史上著名的赞助人桑卢卡创建的“桑卢卡学院”,甚至包括1648年创建的“绘画与雕塑皇家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大都属于纯技术性的“工匠式教育”;对以往大师名作的临摹和模特的写生训练大约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事情,而这种由临摹古典大师的名作到对真实模特的写生训练方法则一直沿用至今。

其教学方法当然是“手传心授”完全中国式的师徒模式。这大约可以算作我国早期有关工艺美术训练的例子,而这种师徒模式差不多亦可算是我国美术教育史上有关技能训练的主要模式,当然这其中并不排斥传统的中国式的写生训练。洋务运动之后,差不多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变,现代意义的美术教育体系开始初步形成,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美术教育多采用西方的形式模式。人们有关艺术的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然而,纯西式的教育模式是否能够适应中国的国情,经过近百年的实践看来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综上所述,建立在应用的前提下的设计学,其基础课程的教学并不在于其教学形式的如何西化,人们对自然的直觉通常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同一性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所遵循的主题与形象、统一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重复与变化、性格与风格、色彩与色调等法则实际上是和自然的法则所一致的,因此,基于民族传统审美观的设计基础课教学中以自然为师是必要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美)HH阿纳森.邹德侬等翻译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8.

[2]夏燕靖.中国艺术设计史[M].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2001.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

[4]邬烈炎,袁熙旸.外国艺术设计史[M].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2001.

[5]夏燕靖.中国艺术设计史[M].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2001.

[6](日)寺门保夫,田口敦子,阿部隆夫.美术设计中的构成色彩图像技法[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1990.

[责任编辑:思涵]

推荐访问:审美观 艺术设计 实践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