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心得学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课堂中的教育应用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31 09:43:08   浏览次数:

摘要:舟山海洋剪纸是中国民间剪纸中风格独特的艺术,被评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舟山民间海洋剪纸引入中小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海洋剪纸现有的困境,也增加了中小学生对海洋剪纸的了解。本文探讨了舟山民间海洋剪纸艺术概况,分析了舟山海洋剪纸走进中小学课堂的意义,并提出了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海洋剪纸;中小学;意义;实施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作为根植于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舟山民间海洋剪纸是中国民间剪纸中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的艺术。在长久发展过程中,舟山民间海洋剪纸面临着困境,也得到了机遇。被评选为舟山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社会各界开始关注海洋剪纸的传承和保护问题。舟山民间海洋剪纸走进中小学课堂,让学生学习和传承海洋剪纸,能增加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土文化、民俗文化的了解,也能培养未来的剪纸人才。

1 海洋剪纸概况

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中国大多数地区都流传着剪纸艺术,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海洋剪纸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极具海洋特色的剪纸艺术,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舟山民间海洋剪纸风格不同于内陆剪纸,其剪纸题材为体现海洋文化为主,着重表现舟山独特的海洋地域特色。舟山海洋剪纸艺术在谢洋开捕、渔家婚丧寿庆、神祀祭拜、年节时令等本土民俗文化中起着重要的装饰作用。

在悠长的剪纸发展历程中,舟山海洋剪纸的主题从传统民间剪纸发展到以海洋为背景,以渔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神秘的海洋世界为主,并加以丰富的想象和无拘无束的天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北方的粗犷浓厚,又有南方的秀丽明快[1]。

海洋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民间手工艺存在着艺人“老年化”“传人”稀有化、技艺“衰退化”、发展“迟钝化”[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强调“活态保护”,关键就是保护并且培养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和课堂,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利措施。

2 舟山海洋剪纸应用在中小学课堂的意义

2.1 对海洋剪纸本身的意义

舟山民间海洋剪纸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多重困境,也努力在困境中寻找出路。舟山民间海洋剪纸艺术困境主要包括剪纸艺人高龄化、实用性降低、后继无人等。造成剪纸人才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人们的娱乐方式通常是手机、电脑等,很少会有人用剪纸来消磨时间;二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耗费时间在剪纸这样一种需要耐心、细心的事情中;三是在注重科学知识的现代教育下,人们在学校里主要接受科學文化知识,课后或者周末的艺术培训班通常会选择舞蹈、乐器等,剪纸这种手工技艺不能为升学、考试加分,降低了家长和孩子学习的兴趣。海洋剪纸能否继承的关键是人才,海洋剪纸走进校园和课堂,增加学生对其的了解和学习,是无形中培养剪纸人才的手段。

2.2 对学生的意义

2.2.1 有利于学生了解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舟山民间海洋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被评为舟山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人民社会实践的活的见证,载体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舟山民间海洋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了历史文明,舟山海洋剪纸走进中小学课堂,使得学生认识、了解了海洋剪纸,增进归属感与认同感,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未来传承并发展海洋剪纸的人才。

2.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剪纸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技艺。剪纸一股需要构思、折纸、设计、创作、装裱等几个环节。根据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分成八个范畴,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以及自然探索智能。其中空间智能是人们对结构、色彩、线条、形状和空间关系的识别和表现能力。肢体运作智能指的是运用肢体来表达和改造事物的能力[3]。在剪纸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手、大脑、眼睛等多个部位。学生从折纸开始,运用轴对称、中心对称等原理,再通过剪刀勾勒出线条,形状,实现多重图案的呈现。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剪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和肢体运作智能。

2.2.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海洋剪纸艺术通过大胆的想象和精致的构图呈现海岛生活和海洋生物,设计巧妙,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剪纸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对学生视觉神经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学习海洋剪纸的知识和技艺,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与创造等各方面的审美能力得到激发,从而提高自己欣赏美的能力。

2.2.4 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乡土文化

在全球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逐步影响下,西方文化和都市文化正在逐渐剥夺本土文化、地域文化的生存空间。乡土文化根植的土地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时代的青少年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乡土文化的滋养,他们在未来的文化认同问题上就会产生矛盾[4]。

舟山民间海洋剪纸带有浓郁的海洋地域特色,其剪纸通常运用大胆想象,表现沿海人民的海洋生产生活,例如捕鱼、晒鲞、拾螺、赶海等;也描绘沿海环境和海洋生物,反映海洋民俗活动[5]。此外,还有反映舟山群岛新区繁荣的城市新气象的。在如今舟山群岛经历着“小岛迁、大岛建”的变化历程,海岛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学生学习海洋剪纸,能体会到浓郁的本土海岛文化,了解当时劳动人们的生活状态,从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达到自觉传承本土优秀文化的目的。

3 海洋剪纸应用在中小学课堂的具体实施策略

海洋剪纸的教学可以设置在美术课、兴趣课程、选修课或者创建校本课程。使学生在课堂中掌握剪纸的基本方法、技巧,提高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兴趣,感受海洋剪纸的魅力。

第一,编写海洋剪纸教材:剪纸教材能帮助剪纸教学,提供教学的素材。目前,嵊泗海洋剪纸传人陈士定老师编写了一本《少儿非遗读本:嵊泗海洋剪纸》可以促进海洋剪纸的教学。

第二,剪纸工具配备:可以设置一个独立的剪纸教室,在教室内准备剪纸需要的工具:剪刀、纸张、蜡盘、刻刀、垫板、订书机,配备电脑、多媒体设备。

第三,剪纸授课老师:剪纸老师可以是学校內熟练掌握剪纸技艺的老师,也可以聘请民间剪纸艺人到学习进行剪纸技艺传授。

第四,剪纸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是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传统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知识,学习剪纸的技法及剪刀的运用方法,感受海洋剪纸艺术的魅力;二是能力目标。掌握海洋剪纸的基本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艺术鉴赏力;三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本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情感;四是教学重点:学会剪刀、刻刀的运用方法;学会折叠剪纸。

第五,剪纸课时设计: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对剪纸有一个整体概念。通过剪纸作品图片或者实物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欣赏各地区的剪纸作品。这一阶段可以激发他们对剪纸的兴趣;第二课时,认识并欣赏舟山民间海洋剪纸,介绍海洋剪纸的发展历史,让学生讨论海洋剪纸的特点。准备海洋剪纸的实物作品,供学生观摩欣赏。并且介绍海洋剪纸使用的工具,并做简单示范;第三课时,介绍海洋剪纸的几种基本剪、刻方法,并以鱼的剪纸方法为例示范;第四课时,经过上述几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剪纸的基本知识和工具的用法。学生开始进入模仿阶段。模仿阶段以折叠剪纸为主,老师做示范,让学生掌握剪纸步骤,学生模仿进行;第五课时,学生通过练习,已经基本掌握折叠剪纸技巧。学生将制作出各类剪纸小作品,例如书签等;第六课时,介绍刻刀的使用和阳刻阴刻剪纸的制作。老师先展示一幅作品,让学生课上课后模仿;第七课时,学习套色剪纸。套色剪纸是在平面剪纸的基础上完成的,其步骤如下:在完成基础的剪纸作品后将彩色纸黏贴在镂空部分,为剪纸增加更多色彩和花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八课时,学习立体剪纸。基础的折叠剪纸、平面剪纸、套色剪纸为学生进一步的剪纸学习打下基础。立体剪纸融合了绘画、剪纸、折叠等综合手法,吸取了现代美术的技巧,充分体现了写实与美术浪漫的特点,使剪纸由平面感变为立体化,较平面剪纸,立体剪纸更具有生动性。立体剪纸的色彩不固定,既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彩色的,制作过程较平面剪纸更为复杂;第九课时,采风活动与最终海洋剪纸作品的完成。采风活动的主要地点为海洋博物馆、码头、渔港等能体会到海岛风情的地方,最终由学生独立创作海洋剪纸作品;第十课时,组织校园剪纸展示活动,选取优秀作品展示给全校师生欣赏,以此来鼓励学生学习海洋剪纸的积极性。

第六,重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剪纸教学的评价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利用学习过程评价表和“档案袋”,收集学生每堂课的剪纸作品并进行评价,并在学校展示剪纸课程中的优秀剪纸作品,以此展示学生的剪纸成果和鼓励学生对剪纸的热爱。

4 结束语

当前舟山民间海洋剪纸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困境,但是被评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中对发展农村优秀文化的提出,这些机遇也促进了海洋剪纸的发展。舟山民间海洋剪纸走进中小学课堂,对中小学生以及海洋剪纸本身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能发展多重能力,更加了解乡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舟山海洋剪纸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并且培育了一批海洋剪纸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士定,江幼苗.少儿非遗读本:嵊泗海洋剪纸[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8.

[2]肖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研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3]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孟欣.农村小学开设剪纸校本课程的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毕旭玲,汤猛.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开发[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

作者简介:俞丽红(1995-),女,籍贯:浙江绍兴,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

推荐访问:在中 文化遗产 课堂 物质 小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课堂中的教育应用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