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总结

“矿床地质学”课程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的探讨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15 08:46:35   浏览次数:

摘要:矿床地质学是地质类学生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直接服务于矿产资源勘查领域。文章以西安科技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所开设的矿床地质学课程为例,剖析了本课程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改善本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达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矿床地质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2-0174-02

“矿床地质学”是高等学校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有关矿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熟悉典型矿床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理解成矿控制、成矿规律的基本问题,具有分析矿床资料和图件、现场观察研究矿床并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该课程以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众多专业基础课为先导,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综合性强。通过矿床地质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有助于学生通过信息综合得到符合地质事实的有效结论,正确理解和评价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充分增强学生对矿床地质学这门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矿床地质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总结国内众多高校开設矿床地质学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知识内容多,课堂教学课时少。矿床的形成是地质作用化学过程、物理过程和地质历史演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类型众多。矿床地质学研究内容包括:(1)矿床的特征: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矿体的形状、大小、产状及其与围岩的关系;矿床的规模、产出位置和开采条件;(2)矿床的成因: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和演化过程;(3)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矿床形成和分布与地壳发展演化的关系,阐明矿床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因而矿床地质学课程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然而现行的专业课教学课时数大幅减少,教学课时数减少,首先影响的是教学质量,导致矿床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相对减弱。

2.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矿床地质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同学们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同时对实验测试手段的原理和方法有所了解。矿床地质学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典型矿床矿石标本的观察,矿床、矿体等宏观地质体难以搬到室内供学生学习。因此,学生在矿床学的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复杂、抽象,使学习和探索的兴趣降低。

3.部分学生重视度不够。矿床地质学是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通常在第三或第四学年开始学习。这个阶段的本科生面临毕业和考研,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在对本课程的学习上有所放松。因而从基础理论,到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都掌握不好。

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1.根据专业性质,合理编排内容。国内各高校所开设的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专业对矿床地质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都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并及时更新。根据矿床学的发展趋势,矿床地质学这门课程大致应该包含以下内容:(1)绪论;(2)矿床的基本概念;(3)岩浆矿床;(4)伟晶岩矿床;(5)热液矿床(包括与岩浆有关的热液矿床和非岩浆热液矿床);(6)风化矿床;(7)沉积矿床;(8)变质矿床。在选择课堂讲授内容时,要以该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进行调整,同时也要考虑听课学生的学习基础。讲授内容要兼具系统性和条理性,以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矿床地质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也要注意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的相互结合。理论教学介绍基础理论知识,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在室内完成。实践教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典型矿石矿物和矿床标本观察,与理论教学讲授内容相对应,安排学生观察典型矿床光片、薄片和手标本,在矿床学实验室完成。另一部分为典型矿床现场考察,在理论教学和室内实践基本完成时,通过与当地矿产勘查单位联系,带领学生赴矿区现场实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矿床地质学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3.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同时也辅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中可借助动画、视频、图片等将教师口述难以表述清楚的内容清晰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得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直观形象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在授课过程中加入矿区的图片、录像等,将教材中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容易掌握的生动形象的案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枯燥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得学生对矿床地质学相关知识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对矿床地质学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视,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矿床地质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注重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近理论成果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教学之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科研和生产实践,营造多样化的创新思维场所:(1)鼓励同学在课堂之外,参加“挑战杯”、“地质技能大赛”等专业知识竞赛。通过与本校不同专业、国内各大高校相同专业学生的交流学习,不断创新进步。(2)鼓励有读研倾向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参与资料收集、野外地质考察、实验操作、论文撰写等科研环节全面提高个人能力和创新意识。(3)鼓励有就业倾向的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与生产部分和相关地质单位联系,争取生产实践和暑期实习的机会。通过切实参与实践过程,提高自身综合水平。总之,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不断启发思维,让同学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加强野外实践环节。矿床是一个综合地质体,成矿作用与区域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要较好的了解矿床,必须掌握矿床形成的地质演化过程的宽广领域。野外礦区实习能使学生直观真切地认识矿床,理解相关基本概念,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野外认知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综合考虑校区所处地理位置和周边矿产资源情况,选取典型矿床建立野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点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1)矿床典型性及矿床规模。野外实践教学适合成矿特征典型的矿床进行,确保同学们清晰准确地理解成矿作用过程。矿床规模以大型、超大型最佳,可供长期教学实践使用。(2)区域研究程度及矿区地质特征。矿区的基础地质和矿床地质研究程度较高,能够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基础资料。矿区地质露头清楚完善,便于近距离详细观察描述。矿区岩浆作用、构造活动不宜太过复杂,以免影响同学们的观测和理解。(3)矿床所处位置及交通便利程度。实践教学矿床距离理论教学校区不宜太远,实习区交通便利,与校区之间可乘汽车往返。综合考虑西安科技大学所处地理位置和周边矿产资源情况,选取陕西华县金堆城钼矿为“矿床地质学”野外实习矿区。该矿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并勘探成功,为中外闻名的超大型矿床。与校区之间约3个小时车程,交通便捷。矿区地质露头清楚完善,是野外教学实践的理想实例。

野外实习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体系综合解读地质问题的良好机会,通过矿体、含矿岩体、蚀变围岩、控矿构造等的实际观察,以及典型样品的采集、经典特征的素描、照相等,使学生掌握实际观察研究矿床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切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地质作用过程的神奇。总之,野外实践环节是矿床地质学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总之,矿床地质学这门课程,要求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合理安排授课内容,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基础理论的介绍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掌握和理解矿床学基本知识、认识和解决矿床学基本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希军,时毓,王葆华.浅谈地质类本科生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48):43-44.

[2]聂爱国.如何学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矿床学》课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161-162.

[3]翟裕生,王建平.矿床学研究的历史观[J].地质学报,2011,85(5):603-611.

推荐访问:地质学 矿床 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探讨


[“矿床地质学”课程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的探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