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题目

以人为本: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的视角回归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6 08:45:38   浏览次数:

摘 要:目前,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的现状堪忧,究其原因,是忽视了“人”的现状及“人”的发展问题,改革中职基础文化教育必须把视角回归到“人”,做到以人为本。本文主要从回归“人”的视角探讨了以下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重视中职基础文化教育,二是如何实施中职基础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职 基础文化教育 以人为本

一、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的现状:忽视“人”

中职教育已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中职毕业生撑起了我国现代化产业的半边天。然而,耀眼的成绩背后却又隐藏了不少问题,例如,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笔者最近阅读南宁市部分中职学校近年的就业工作总结和顶岗实习报告时发现,很多学校都提到学生基础文化素质差的问题——厂方要求学生认读26个英文字母,竟有学生不能全部认读因而未通过面试;在让学生填表时,发现有的学生不认识字,写一个字还得一笔一画地照着抄;写一张请假条就有四五个错别字;普通话说得让人听不懂。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竟糟糕到了这种地步!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于1999年11月成立,基础文化教育改革也因此被提上了中职教育的重要日程。为什么直至今日中职基础文化教育还处于如此尴尬的困境?笔者认为,是中职学校急功近利惹的祸,为了所谓的高就业率,把职业教育办成了就业培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视了学生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学生只是被作为一种类似于“机器”的产品生产着。技能至上的办学定位,可以使中职学生成为“有用的机器”,暂时缓解就业的压力,但从长远看,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深、综合素质不高、文化底蕴不足,对学生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笔者认为,中职教育的视角应该有所转变,不应只盯技能,而应回归“人”本身,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学生才能全面发展,中职教育才可能持续地发展。

二、重视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的理由:“人”之所需

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来看,基础文化教育是关乎中职学生一辈子的事情,可以说,基础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是他们今后高飞翱翔的双翅,中职学校不能在学生还没起飞的时候就把他们基础文化素质这个翅膀给折断了。

1.基础文化素质是中职学生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需的

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们为了‘能够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生活并不仅指生存,而是指有质量地生活。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其文化素质的高低是成正比的。文化素质高的人“不但是影响经济发展(从而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更多的物质基础)的重要因素,而且对合理安排各方面的生活支出,达到较高的生活消费,充分享受生活质量也起着重要作用”。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没有文化生活,就没有生活质量可言。试想,一个人如果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字都不认几个,基本的数学计算都不过关,最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都没有,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的生活质量能好到哪里去?中职学生文化底子差是公认的,如果在中职阶段再不加强教育,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没有丝毫的提高,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又怎能提高?

2.基础文化素质是中职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所必需的

就业能力指学生能够在就业市场上获取一份工作的能力,更强调职业能力的终身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就业者不可能一生都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因此,就业者还要为在一生中进行多次工作的转换做好准备。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与其基础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1)较高的基础文化素质是学生获取工作岗位、踏入职业之门的必备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企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企业员工的素质是企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所以,无论是第一次就业,还是再次择业,学生必须以一定的基础文化素质作为求职就业的敲门砖。

(2)基础文化素质是中职学生入职后能力和职位提升的基础条件。相对于大专、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的职业之路更为漫长。在从业路上,他们不可能依靠在中职院校学习的专业技能一劳永逸,他们的职业生涯要想获得发展必须在入职后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如果他们不甘于一辈子都在生产一线上重复单调的工作,他们就需要提升能力,他们也会渴望职位的升迁,而这一切的实现,必须有基础文化素质作为基础,基础文化素质越高的人其发展的后劲越大。

3.基础文化素质是学生提升学历的奠基石

中职、高职的对口衔接,高校大门对中职学生的打开,为中职学生升学获得进一步的深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然而,升高职,进大专、本科几乎都需要经过考试,基础文化课就是必考的科目。因此,学生能否升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基础文化底子。即使能踏入高职、本科院校,他们要顺利地完成学业,拿到更高的学历,也还是需要一定的文化素质作为基础。

既然无论从学生日后的生活,还是从学生的从业、职业发展、学历提升的角度,基础文化素质都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中职教育就应该把视角从高就业率转回到“人”本身,真正肩负起基础文化教育的重任,为中职学生的日后生活、学业和事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改革中职基础文化教育:树立、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改革中职基础文化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视角,把“人”的现状作为起点,把“人”的发展作为归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革的前提: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所以,转变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中职基础文化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再加上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教育界的冲击,新世纪以来,我国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中等或高等教育阶段,对“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职的基础文化教育也不例外。例如,2008年,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组织了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于2009年颁布了7门中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大纲。在这次修订中,对“人”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以语文学科为例,相对于2000年版教学大纲,2009年版的新大纲更倾向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中职教育的职业特点。大纲中所体现的课程理念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的结构也符合中职教育的实际,课程目标的制定更是考虑到了中职学生的从业及职场发展的需要。但是,为什么新大纲实施三年有余,基础文化教育改革还是没有任何进步?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在于大纲实施的过程中,执行者没有真正转变理念。地方教育部门、学校领导或者一线教师没有真正地接受国家教育部关于基础文化教育方面的相关理念,或者接受了却没有践行。因此,要真正改革中职基础文化教育,就必须从地方中职教育主管领导、学校领导、基础文化课教师的理念转变开始,只有他们去掉了“基础文化课可有可无”“基础文化课要让位于专业课”等思想,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职基础文化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真正迈出来。

2.改革的根本: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基础文化课程

再好的课程理念,如果没有得到践行,一切也是枉然。因此,践行理念才是改革的根本。笔者认为,践行以人为本的基础文化课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改善基础文化课的课堂外部环境。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课堂的外部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确保基础文化课程的顺利实施还须改善课堂外部环境。

一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中职基础文化教育。地方教育行政领导“是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负责人,他们的角色行为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的效果”,“他们是决定本地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关键决策者,在有的地方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地方教育行政领导的理念、决策对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的成效也起着重大的影响。有研究者在调研中发现,有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对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没有相应的考核条件和考核标准,甚至对文化课程没有考核。这将会给中职学校带来两个方面的负面暗示: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职文化教育不重视,意味着基础文化教育不重要;二是教育行政部门不管基础文化教育,我们可以“为所欲为”。这导致基础文化教育在中职学校中的地位低下、处境尴尬,教育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扭转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的局面,要以教育行政领导的重视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是校长及行政领导要为基础文化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美国学者彻姆认为,“学校领导对系统地实施任何课程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辅助校长的行政人员对课程实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校长及行政人员的重视,可以为基础文化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一是确保基础文化课有足够的课时;二是能给基础文化课教师带来信心和动力,为基础文化课教师带来交流合作、外出学习等促进专业发展的机会。有研究发现,学校对教师的关照也影响着课程实施。如果学校领导对基础文化课教师多一点“关照”,无疑给基础文化课程的实施添加了“催化剂”。

(2)以课堂为主要载体实施以人为本的基础文化教育。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教学行为,课程才算得以实施。有西方学者提出,“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而“这里的‘惰性’可以理解为‘习惯做法’”。因此,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最终还在于教师本身。教师要去掉“惰性”,实施以人为本的基础文化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根据中职学生的文化底子确定教学目标。有学者调研发现,中职学生文化素质之低是令人咋舌的:总分为360分的语、数、英三个科目,某中职学校入学学生平均总分为131.17,其中100分以下的学生为数不少;入学一周后,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格式默写英语26个字母,88人当中只有14人能全部默写正确,有35人分不清A、I、R、L的发音。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盲目地照搬教学参考书或者普通高中的教学目标,基础文化课只会让学生更厌烦,教育效果会与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除了依据教学内容,还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语文学科为例,虽然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我们不必每一节课都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更注重工具性,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侧重于人文性,用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来熏陶、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其人格品质。

第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很多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唯教材是尊。其实不然,很多教师以及研究者都指出,中职基础文化课的教材离学生太远了。在此现状下,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或重组。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第五版《语文》教材上册的第一单元为例,第一篇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很美,但也很抽象,对中职学生而言难度有点大;而第二篇文章《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吸引人,而且能励志,这对刚刚以“失败者”的身份告别初中生涯的中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因此,可以把《一碗清汤荞麦面》作为中职语文课的开篇之作。再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篇文章的教学,教材和教参都提到这篇课文的学习包括几个内容:一是学会拷问自己的灵魂,二是学习散步式说理的方法,三是尝试实践本课所讲的人生哲学并能终身遵循。如果教师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完全围绕这三个内容来展开的话,学生肯定“睡倒一大片”。因此教师能紧紧抓住“体悟文中体现的人生哲理”一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第三,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师的年龄、性格和专业素质,更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很多教师感叹中职文化课难上,原因何在?笔者认为,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完全摆脱普通高中的影子,没有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目标定位和方法选择。对一个学习将近10年英语,却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的孩子;对一个学了将近10年的语文,写一张请假条都有四五个错别字,读一篇1000来字的文章都吃力的孩子,又怎能套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面对这样的学生,得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方面下更多的功夫。例如,语文课的导入,可先跟学生聊聊近期的一两则新闻,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又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如果新闻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以此导入更妙。

第四,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观。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分数,也不是为了将学生分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发展,简言之,评价是为了发展。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观,不要只着眼于学生的考试分数,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平时的学习表现,以及学习效果的提升。

总之,视角离开了“人”的中职基础文化教育将步履维艰,只有回归“人”的本身,立足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中职学生今后的发展,中职基础文化教育之路才会走得顺畅,才能走出高效的路子,才能有利于中职学生及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Z].2012.

[2]陈向义.物本与人本:发展理论的迷失与重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占贞.论人口素质与生活质量[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4]倪文锦.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解读[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895678ff7c1cfad6195fa7cd.html.(2009-08-11).

[5]赵银生.课程改革中地县教育行政领导角色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7(8).

[6][美]乔治·A.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彭婷.中山市中职文化课教学发展的困境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

推荐访问:文化教育 视角 以人为本 中职 回归


[以人为本: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的视角回归]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