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分析材料

新晃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困境及对策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3 10:13:34   浏览次数:

【摘要】在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断冲击下,以新晃侗族自治县为例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有的甚至已湮没失传,因此,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工作刻不容缓。文章主要阐述了民族传统工艺的现状和其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传统;民间手工艺;传统手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A

以印版染料为伍的印染匠、以剪刀尺石为伴的缝纫艺人、以侗布针线为活的布鞋工、以竹篾为“营”的竹编制作者等传统手工艺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正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传统的手工艺品,是一种罕见的宝藏,也是一个甜蜜的记忆,但现在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2016年10月以来,我们就新晃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进行了实地调查与探访,现对这些传统手工艺遭遇的困境作如下的分析和探讨。

一、现状:鲜有徒弟,“单打独斗”成常态

(一)印染

在昔日新晃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蓝靛蓼草、酿有染缸,织布染布。现如今,已经很难寻觅到它们的踪影。在扶罗镇弓判村一农户家中,吴明洋老人还坚守着侗布印染的老行当。吴老师傅介绍说——染布时,要在染缸里加入靛蓝,每次浸渍干洗后,重复3-4次,布成了深蓝色;然后麦芽浆等材料,猴桃皮等榨汁,用这种汁染布青色;继续添加染料反复,侗布有蓝色、黑色、紫色、蓝色等多种颜色,控制颜色深浅的关键是浸染次数。

另一种手工织布是用自种的棉花为原料,纺线制成的家织棉白布。通过印染,制成美丽多彩的印花布图案,色彩新颖、丰富多彩、经久耐用,永不褪色。

吴明洋收过几名徒弟,但是他们或因这门手艺不好挣钱,或因嫌辛苦,纷纷转行。30多年来,他也尝试着用心去带徒弟,但是他的“弟子们”纷纷离他而去。就连他的儿子也不操此业。

(二)布鞋制作

中寨镇大寨村方田组69岁的杨菊云,是一位较为出名的布鞋工。家里还保存着大大小小的千层底布鞋几十双。她于1967年在贡溪乡同古村师从其母袁桂花学习侗家布鞋制作工艺,1968年婚嫁到中寨镇草场后跟婆母秦桂松、寨邻杨怀珍学习制作千层底布鞋。早年授徒有吴玉星、杨桂香、龙生婉、杨竹青等。据她介绍,千层底的鞋子做工复杂,过程繁琐,技艺高深,时间久,有严格的制做过程,每一双鞋都要经过这样的模式,填充棉,减少底部边缘,剪裁,绱鞋、楦鞋、抹边、检验等几十道工序。检验一双鞋子经常要花费四到五天。人工纳鞋底要求每平方寸81针以上,一双鞋子至少超过2100针,用麻绳和细针,加工时得用手勒得紧,针码还得分布均匀。手缝绱鞋,要求必须紧、平面和服贴。齐整的间距,鞋帮与鞋底的结合要严合饱满。

每道工序都有明确严格、一丝不苟的要求,讲究尺寸、手法、力度和细致,要求干净、利落、准确,严格的工序要求甚至深入到了工匠的每个动作,近乎完美的工艺标准,使匠人对原料、辅料、配件的质量要求,也达到了优中选优的境界。

杨菊云老人说,现在几个徒弟基本都不做布鞋了,就连她自己也有十多年不再操持这门技艺。早年留下的那些成品,鞋底都有些泛黄了。因为做成一双千层底布鞋,要花四五天功夫,卖价又不高,实在划不来。

(三)侗装制作

家住贡溪镇四路村金盆组的龙显尤,现年79岁。1953年跟寨上龙永德师傅学习裁缝技术,1956年出师。一直在运用这门手艺,缝制男女侗装。他有三个儿子,却没有一个继承他的这门技术。

(四)竹编

竹编。中寨镇原岑枫村四甲组的杨顺家,现年65岁,1966年师从其祖父杨宗富学习竹编工艺,至今仍编织竹制品上市出售,但卖价低廉。侄子杨天志、杨天红曾向他学习过这门技艺,但二人外出打工多年,已经很久不操此业。

据了解,除印染匠、布鞋工、裁缝、竹篾匠外,新晃县还有很多传统手工艺人面临着技艺传承的困境,如雕刻艺人、鸟笼工、弹花匠、打铁匠、纺织工、刺绣工、剪纸艺人等等,由于缺少继承人,这些群体正逐渐缩小,市场也逐渐萎缩,关注度也越来越低。

二、原因:后继乏人,市场前景堪忧

一些传统工艺品,因为技术是复杂的,学习时间又长,不受年轻人喜欢。学习磨练传统工艺需要日积月累,在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试验、承受“孤独”。一些年轻人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无法承受“孤独”,转行,寻求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利润。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手工产品逐渐淡出现代的生活,手工产品被现代工业所取代,大部分的艺术家因为生意不好做,现在已经转向学习其他技能,真正的民间工匠是少之又少。

面对发展的困境和无人继承,为什么一些传统的手工艺人仍然坚持?调查中,我们知道,有些人是因为对他们的工艺是充满激情的,快乐继续,其他人则在生活,对他们的工艺没有感情,变得有点麻木了。这两种人之间,更多的是在一群工匠,他们想要保护、发展他们的技能,想挣钱,寻求更大的发展。他们面临发展和继承进退两难的矛盾。

此外,对传统手工艺人这个群体缺少关注和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也是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遭遇困境的原因。

三、对策:做好教育传承 吹响保护号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传统工艺美术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一些工艺品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一种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不能让他们失传。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传承传统手工艺,应从青少年抓起,组织民间手工艺人进学校、社区开展培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以相关博物馆、讲座活动为载体,并在社会公共文化空间里举办展览和现场传习活动,促进人们体验传统手工艺文化,也是做好教育传承的重要举措。2010年以来,新晃三中把剪纸作为美术课的重要内容在全校普及,全校师生剪纸作品在省内外多次获奖,该校教师、民间剪纸文化传承人蒲爱文为喜爱剪纸的学生传授剪纸技艺,通过讲解中国传统剪纸的基本概念,现场展示剪纸工艺,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剪纸技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2011年12月,新晃三中学生剪纸作品参加了“关爱杯”全国青少年文学艺术作品大赛,成佳湖、黄募桐等7人获得剪纸比赛国家级一等奖,罗红玉等9人获二、三等奖。

新晃县一些传统手工艺人在巨大压力下放弃祖先的工艺,扩大工艺品销售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他们的生存现状。酒香也怕巷子深。通过宣传和传统手工艺品,让他们可以众所周知,更进一步。2017年春节期间,新晃县城鼓楼广场舉办的全县大型侗乡年坳会,4月在同一地点举办的国际马拉松越野赛,都把民族民间工艺品展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予以推出,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同时,也可以指导工匠导入现代科学和技术,挖掘并促进其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使手工艺品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如在龙溪古镇租店加工销售画眉笼的龙永燃,其制作的画眉笼销往上海、广州、贵阳、杭州等20多个城市,订单不断,产品供不应求。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扩大规模,变店为厂,运用电脑、电动刻刀等现代科技设备,多出产品,提高效益。

“保护我县民间手工艺,需要全县人民坚持不懈地努力,给民间手工艺提供更多、更好的展示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关注民间手工艺。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主管部门,我们一定认真贯彻执行《新晃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件》,落实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百人百技’扶持计划。给予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一定的资金扶助,增强传承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更好地开展传统工艺的传承工作。”新晃县民族宗教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吴涛表示。

作者简介:娄之(1984-),女,2014年6月毕业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民族干部研究生班公共管理专业,现就职于湖南省新晃县波洲镇卫计教育文体服务中心,馆员职称。

推荐访问:新晃 手工艺 困境 对策 传统


[新晃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困境及对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