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论文范文

试析传统潮阳剪纸的特色及其民俗意味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31 09:43:20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通过调研潮汕“妈祖诞”祭祀活动上的潮阳剪纸来还原潮阳剪纸的应用,结合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藏潮阳剪纸来说明潮阳剪纸的特点:不仅做工精美、纹样朴素,而且用途与当地的民俗节日息息相关,尤其是五花八门的“供品花”剪纸更是体现了潮阳剪纸深植于潮汕大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传统,并据此分析传统潮阳剪纸的民俗意味和今后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潮阳剪纸;供品花;民俗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郭沫若先生曾有诗句赞誉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吕胜中先生也说:“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普遍的,也是作品最多的一种形式,它的生命力很强,能适应不同的文化转型”。而作为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一支分流,南方剪纸的一种风格——潮阳剪纸,其艺术特征主要以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为创作题材,将当地的民俗民风呈现在造型朴素、色彩艳丽以及寓意吉祥的剪纸图案之中。和粗犷的北方剪纸相比,潮阳剪纸具有纤巧、秀丽,造型生动的风格,正所谓“于灵动中见秀气,朴素中见真美”。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剪纸艺术自古至今都秉承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观念。历史上有南北朝时期宗懔的“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唐李远的“剪綵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唐李商隐的“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等,这些都是关于剪纸应用于民俗活动的历史记载。传统的潮阳剪纸就是民俗剪纸的一种,剪纸艺人们通过一把剪刀将所要描绘的纹样都作以夸张、艺术化的处理,最终以独特的符号呈现在剪纸上,从而传达不同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同时,每个剪纸艺人又将自身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和个人的感情寄托承载于每一幅剪纸中,使剪纸艺术、民俗文化更加丰满。

一、潮阳剪纸的发展现状

关于潮阳剪纸具体的起源时间和发展源头,都还未从相关文献中找到较为明确的记载,但目前所见最早的潮阳剪纸作品考证为清雍正年间的《蝙蝠》。现普遍认为历史上北方几次战乱导致的人口南迁直接将传统的剪纸技艺也传播到了潮汕一带,随着时间的推移,南迁的人民结合自身的生存环境及其文化信仰,将其发展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潮阳剪纸,它不仅保留了中国民俗剪纸的传统意味,更是融入了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具有浓烈岭南滨海特色的剪纸门类。

潮阳剪纸分布于汕头市潮阳区各镇(街道),其中以铜盂、西胪、和平、贵屿等四镇最为活跃(铜盂镇为笔者此次“天后诞”祭祀活动的调研地),老一辈的剪纸艺人有张佩龙、马凤仙、郭梅源、肖如松等。历经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沉淀,而今培养了一大批潮阳剪纸艺人,尤以中年妇女居多,且他们的创作面较为广泛,使潮阳剪纸的题材更加多元,用途更加丰富,最具代表的有许遵英、黄少琼、陈彦淑、连少如、郑琼华、连映君等,其中许遵英还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剪纸”的省级传承人。

潮阳于1997成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6年,潮阳剪纸被选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直至今天,潮阳剪纸的发展也逐渐丰富多彩,题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供品花剪纸,甚至和当下的社会环境及其政治热点等问题紧密结合,而且作品的尺寸越来越大、图案越来越精美,难度也越来越高。据潮阳文化馆的调查,现潮阳区13个街道都有开展民间剪纸活动的传统,其中铜盂镇成为历史最悠久、举办剪纸活动最活跃的代表。

二、潮阳剪纸的特点及应用

潮阳剪纸本属于民间艺术,每一件作品都具有民间艺术的特性,故可称其为潮阳民间剪纸。潮阳民间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风格特色鲜明,用途多样,题材十分广泛,艺术形象精巧细致、清丽脱俗,不管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还是戏曲人物、市井百姓,只要进入剪纸艺人的视野,便能将其变为艺术作品。相比邻近地区的佛山剪纸和潮州剪纸,潮阳剪纸以阳剪为主,线条更细腻,图案更朴素,更具民间性和随意性,基本都是民间艺人随性创作,根据脑海里的灵感不用起稿就随性而剪,即使是同一种剪纸每个艺人创作的都不完全一样,从剪纸作品中就可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从题材方面细数潮阳剪纸的类别,似乎与全国其他地方剪纸一样,大致包含花鸟虫鱼、市井百姓、戏曲人物以及民间神话故事传说等几大类。虽然剪纸图样繁多,但从使用途径上基本可归纳为两大类:供品花和礼品花,且多以供品花为主,礼品花比较少见,日常生活中没有明显题材的礼品花,即使是婚庆也是供品花比较多,因为当地习俗中结婚也要拜神祈福、祭祀供品。

装饰供品用的剪纸即为供品花剪纸,它源于潮汕民俗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我国多样剪纸形式中一种独特的门类。在潮阳乡间,每逢春节、“天后诞”、中秋等节日,便会在庭院天井陈设供品,供品上贴附各种形似供品的剪纸,各户人家就开始了比赛,既比供品之丰富,又比剪纸之精美,这种在供品上贴剪纸的活动潮汕地区称之为“赛大钱”,即“赛桌”。“赛桌”赛的是氛围,也是情结,当地民众将崇信神灵的虔敬心态通过盛大的“赛桌”仪式转换成了热烈而高涨的剪纸艺术热情;同时,民众对节日的期待和重视使得供品种类愈发丰富,而供品的多样性也导致了剪纸题材的丰富性,使潮阳剪纸更加魅力多彩。

供品花剪纸以动植物造型居多,但也包含了潮阳剪纸的各种题材,戏曲人物、市井百姓、民间神话故事传说等都會用于供品上,再以花鸟虫鱼填补空间留白,点缀增色。植物类的以岭南佳果为主,包括香蕉花、柚子花、桃花、荔枝花等,动物类的以牲畜居多,有鸡花、鸭花、猪头花、鹅花、猪肝花等,此外,还有突显潮汕沿海地域特色的水族海鲜类,包括鱼花、螃蟹花、龙虾花、鱿鱼花、墨斗花等。

粤俗最喜赛神迎会,凡遇神诞,则举国若狂。这种通过狂欢来表达内心崇敬的方式在潮汕地区尤为明显,每逢重大节日都会呈现琳琅满目的供品,每种供品表面都贴附着各种花样的剪纸:鱼花贴鱼、鸭花贴鸭,猪头花贴猪头,粿花贴红粿桃……丰富多彩的供品花衬托出当地民众的礼仪高雅之处和供品的珍贵之处。这些剪纸以对称的构图、灵活的造型和吉语花纹将各式供品装点得精美而隆重。

传统戏曲人物剪纸多以潮剧片段为原型,将潮剧的人物故事情节与人物服饰扮相运用于剪纸艺术中,如“天姬送子”“韩文公冻雪”“杨宗保与穆桂英”“薛仁贵回窑”等,以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把潮剧在当地民众的生活中散播开来。

三、结合馆藏潮阳剪纸和“天后诞”供品花剪纸分析其民俗意味及传承发展

作为传统潮阳剪纸的载体,潮汕当地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活动不仅促进了潮阳剪纸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为其注入了生命和活力,使之更具乡土之情和滨海特色。

我馆馆藏潮汕剪纸有1千余件(套),其中数百件为传统的潮阳细纹剪纸。经统计分类,这些潮阳剪纸基本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作品,涵盖了以装饰为主的供品花和礼品花两大类,题材涉及戏曲人物、民间故事传说、花鸟虫鱼各个方面,它们主要用于民俗节庆、祭祖等活动中。

有反映戏曲人物的剪纸——“杨宗保与穆桂英”“天姬送子”“狸猫换太子”“王延章撑铁竹竿”“韩文公冻雪”“状元游街”“八宝公主追夫”“芦林会”等,也有反映民间故事传说的剪纸——“不中用偷牵猪”;有反映供品、礼品中常用的植物类装饰剪纸——桃形花剪纸,凤凰、竹雀、花蓝图剪纸,花鸟图剪纸等,还有反映吉祥寓意的剪纸——“鲤鱼跃龙门”“双凤朝牡丹”剪纸等。

以桃形花为例,它是供品花剪纸的一种,常用来装饰桃粿(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象征长寿,也常用来祭祀祈福,因造型和桃子一般,又名“红桃粿”,图1)。剪纸艺人“花中套花”的剪裁形式既增加了作品的观赏性,又将潮阳剪纸的精致玲珑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猪头花,用于装饰五牲供品中的猪头,猪头原本丑陋,面目狰狞,但作者将外轮廓剪成长嘴大耳的猪形,又在中间添加“寿”字纹样,再以各色花样填满留白,配合得当,给人一种艺术和谐的美感(图2);再如剪纸“不中用偷牵猪”,又叫“牵猪仙”,作品将牵猪仙走街串巷为家家户户母猪配种的忙碌景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馆藏潮阳剪纸大师的作品很多,但以马凤仙大师的为主,近两年来还不乏许遵英、黄少琼等大师的作品。笔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许遵英的剪纸过去主要在传统节日用以祭祀或祝愿祈福,而现在她也会致力于家居装饰和工艺礼品方面,将传统的潮阳剪纸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尽管剪纸的形态变化万千,色彩种类繁多,但是潮阳剪纸的传统和特色是许遵英剪纸一直所坚持的。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天后诞”(妈祖生辰),中国的许多沿海地区都会为此举办隆重的庆典仪式,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胜前乡在2018年5月7-8日(农历三月二十三前后)也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天后诞”祭拜活动。基于此,筆者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调研,通过考察“天后诞”祭拜活动的规模、程序、祭拜供品及剪纸等工艺品的应用和村民们心理寄托之关系等,发现潮阳剪纸应用于节俗庆典、婚丧嫁娶、祭神拜祖等民俗活动不仅是延续千百年来的传统,而且这种传统也潜移默化地促成了当地民众一种不自觉的跟风剪纸行为。

此次“天后诞”活动集结了该村的诸多剪纸能手,最为常见的就是妇女,其中还有以许遵英为代表的当地著名剪纸大师。笔者认为,剪纸艺人以妇女为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农村妇女流动性小且时间充裕,她们除了务农基本都在家里,剪纸技艺传播快且稳定;二是农村妇女是当地民俗节日重要的支持者和信众,她们文化水平不高且没有工作,受传统思维影响较深,她们爱好剪纸,想用剪纸装点重大节日,因而自身也乐于剪纸。在许遵英的指导下,剪纸艺人们聚集在胜前乡祠堂,以各种“供品花”纹样为模板,开始了忙碌的剪纸创作(图3)。观察发现这些供品花剪纸包括三大类,即粿品花、斋菜花和五牲花(图4),涵盖了动植物剪纸的方方面面。采访中得知供品花剪纸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不仅因为它是潮阳剪纸的一大特色和重要题材,更因为它是当地民众的心理寄托,当地人通过亲手剪纸来表达对妈祖的敬畏和尊重,也通过剪出来的供品花来传达他们最虔诚、最朴素的心灵愿望。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潮阳一带民众滨海而居,自然崇敬妈祖,更希望用供品花装点的供品为大家带来万事顺遂、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在这里,剪纸没有好坏美丑,只要用心去剪,诚意奉上,就是最美好、最珍贵的。因为用于“天后诞”等民俗活动的剪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和审美,任何艺术与技巧的讲究都会让位于实用功能,所以这些剪纸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与力量才是最真实的存在。正如徐艺乙教授所言:“手工艺必须要有实用功能,欣赏的工艺美术品不是主流的手工艺。”这也许就是潮阳剪纸能在时代潮流的更迭变换中走到今天的原因,正所谓当地的民俗节日就是潮阳剪纸一条活态的传承链。

在潮阳的各种民俗活动中,通常都要用到三牲、五畜、五果及各式粿类等作为供品(此次“天后诞”三牲五畜为鸡、鸭、鹅、猪、羊、鱼、虾、蟹,五果为苹果、香蕉、橘子、橙子、梨,粿类为红桃粿、酵粿、甜粿等),因供品的多样性致使供品花剪纸所呈现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异彩纷呈。“天后诞”只是所有民俗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大型的民间庆典活动,才激发了潮阳民俗剪纸的发展和进步。此次考察,笔者有幸见识了当地民众强烈而单纯的精神追求,也目睹了潮阳剪纸作为岭南沿海地区剪纸的地域特色和活态生存。

和其它传统手工艺一样,潮阳剪纸也主要靠家族和社会传承两个渠道。近年来,虽然学习剪纸技艺的人越来越多,但青少年学习任务重且流动性大,而且当地老人因固有思想的束缚认为剪纸没有出息,不会带来经济收入,只是用来打发闲余时间,所以剪纸队伍年轻力量少,主力军还是当地的农村妇女;另一方面剪纸大师、传承人较少,较多民众临时聚集剪纸只是出于对节日庆典的重视和期待。为了“赛桌”,只想尽其所能展现各式供品花的精巧细致,而剪纸背后的文化却鲜为人知,“重技艺、轻文化”是包括潮阳剪纸在内所有传统手工艺传承所面临的通病。因此,潮阳剪纸需要进一步发展,就得从知识认知上提升人们对传统剪纸文化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剪,更要了解剪纸背后的文化底蕴、历史渊源。包括剪纸大师在内的剪纸艺人、爱好者都要共学共做,甚至让所有参与剪纸的人们都能产生社会共鸣。作为潮阳剪纸的传承人,许遵英通过开设培训班,从当地民众最熟悉的民俗节日入手,以编写剪纸教材、口传身教等方式带领学员从文化和技艺两方面来学习潮阳剪纸。传承者对剪纸技艺的传承也是对剪纸文化的传播。此外,艺术当随时代,剪纸艺人们还应尽可能地在自身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创作新作品,在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的同时又能发扬传统文化之魅力,使潮阳剪纸伴随生活的发展而逐渐变化,这才是潮阳剪纸等传统手工艺能够源远流长之根本。而且还应鼓励剪纸艺人积极探索新的文化实践方式,一方面将剪纸转化成衍生品,打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也要应对现代化技术的冲击,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保留传统、坚持自己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采访了解到,包括许遵英在内的诸多潮阳剪纸艺人都在积极与博物馆合作举办展览,与学校合作亲自教课传授剪纸技艺,这样既扩充了潮阳剪纸队伍,又能把剪纸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

李泽厚先生有言:“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但是只有形式也不能成为美”。千百年来,潮阳剪纸被喜爱并加以利用,甚至成为人们庆祝民俗节日的重要角色,不仅仅是因为其形式化美感的疏朗柔和,更重要的是潜藏在一张张剪纸背后那个完美的寓意。潮阳剪纸美在线条的流畅疏朗,美在当地剪纸艺人自发聚集一起剪纸的趣味,美在每一张剪纸在生活中,特别是其在民俗节日中的重大意义。如此美好而特别的潮阳剪纸更期待政府部门、民间组织以及所有剪纸艺人共同努力将其保护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叶春生,施爱东.广东民俗大典[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志民,翁木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丛书:潮阳剪纸[M].广州:广东出版社,2006.

[3]吴震方.岭南杂记:上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徐艺乙.手工艺,创造中国人的新生活方式[J].中华手工,2018(Z1):9.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南新荣(1989-),女,汉族,陕西富平,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推荐访问:潮阳 剪纸 民俗 意味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