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心得

关于数学课堂“课本阅读”的几个思考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9 08:46:19   浏览次数:

在一次参加三年级集体备课活动中,组长分发了第二单元“口算乘法”教案进行研讨,其中对主题情景图的教学设计如下:

1.2008年的奥运会马上就要到了,李叔叔家农庄里的一些水果被选为“奥运果”,请大家看大屏幕:……

2.你能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一位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主题情景图的展示为什么要设计成多媒体出示,学生看书不就行了。老师们的讨论是比较宽泛的,但其中一个观点引起大家的共鸣:从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来说,何必使用多媒体呢?以此为开始,后面的活动以“阅读课本、自我构建”的主题进行了探讨,摘录其中新课部分设计讨论如下。

原来的“60÷3= (箱)”的教学设计:

谁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你是怎样想的?

……

(同桌之间互相复述整个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我尝试的基础上,分别组织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逐步明确自己的方法,并进行概括提炼反思,明确算理,真正完成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

教师讨论:1.“60÷3= (箱)”其实很多学生都会做了,但教材上的三种算理学生往往不能全部掌握,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不会进行准确的表达,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看书更有利。

2.学生如果直接看书,对算理不会进行解剖,难以自我构建。

设计完善:1.集体回答60÷3=

(箱)。2.引导思考:大家都知道60÷3=20,那为什么课本还要安排新课来学呢?想想看,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讨论形成阅读提纲)3.思考:对于这些学习任务,你认为你今天的学习重点是什么?4.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自学。5.交流学习成果。

……

第一次的活动,引起了我对数学阅读的关注,搜索网络可以发现,研究的老师在逐渐增多,成果在不断丰富。研究证明,数学阅读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学能力、知识掌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作用明显。但何以数学阅读在我们的课堂中坚冰难融?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带着这些问题,本人进行了一些思考。

思考一:是什么在影响数学阅读教学

(一)数学语言特点的影响

数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的、有意的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数学语言的特定导致了数学阅读的独有性。

1.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决定学生必须能对阅读材料中抽象的数学术语和符号进行形象感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形成自我建构,这导致数学阅读思考强度大。例如上面的集合图:它表示的是“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三类”这一概念,学生如果不认识这种特殊表现形式而去观察、比较质数和合数哪一类所占面积更大,或把集合图割裂开,孤立地认为质数在左面,合数在右面;或是干脆当成一幅图片来记忆,就会在理解上偏离语义的本质。

2.数学语言的简练性,学生在阅读数学材料时,必须了解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并能作出解释,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这要求数学阅读的细致性。例如:把5米长的钢管截成9段,每段是全长的()。A. B.

C.米 D.不能确定。这道题的知识考查点在分数意义,能力考查点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如果对“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表示它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中的“平均”两字没有深刻理解,那么错误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3.数学语言的多样性,数学语言还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等,有效的数学阅读过程需要学生对多种数学语言的频繁转化,这导致了数学阅读的挑战性。例如:小明的前面有8人,后面有5人,这个队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往往回答是13人。如果学生能将文字语言转化成图形语言来表示,学生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

⊙⊙⊙⊙⊙⊙⊙⊙☆⊙⊙⊙⊙⊙8+5+1=14(人)

(二)教师观念的导向

l.哪些属于数学课本阅读行为?

什么是数学阅读?新课程标准中有17处提到了“阅读”两字,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教材中还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例如,在学习了乘法计算之后,可以安排如下的活动:某花店有若干种标明价格的花,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素材,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5枝玫瑰花需要多少钱?10元钱可以配哪些花?”联系李兴贵主编的《新课程数学阅读新论》中的定义:“数学阅读的对象是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数学材料,包括数学文本、图形、符号、数学语言,也包括动态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数学阅读就是看数学材料,领会、理解其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经历数学产生、发展、演绎、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学文化、欣赏数学美的过程。”我们可以认为,数学课本中的图形、符号、概念、定理、习题等内容均属于数学阅读材料的范畴,学生对这些材料的阅读就是一种数学阅读,但现实中我们许多老师对数学阅读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本材料阅读的层面上,认为数学课本中的“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课外读物”才是数学阅读材料,具有狭义性。

2.数学阅读是数学思维的一部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很长时间以来,这句名言主导了我们对数学的理解,它对我们数学教学的影响到底有多深,也许很难分析,但“精讲多练”“题海战术”的提出应与其有相当关系,但这样直接导致了阅读与思维的割裂。的确,思维性作为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可以作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基本生发点,但同时我们应该正视,语言与思维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共同的必然结果,我们设想在一个数学材料的有效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符号、图形等,最后达到对材料的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会用到很多的“因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阅读即数学思维”。

(三)从教材方面思考

新课程实验教材内容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呈现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的效果是明显的,特别是情景图的引入具有现实意义,但在学生阅读时,同样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例如第六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教育主题图教育):

编排意图:从现实的生活场景引入,使学生体验在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教学用书内的教学建议:

1.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想象自己就站在天安门广场内,用前、后、左、右描述天安门广场内部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3.根据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的相对性,抓住学生描述的矛盾,引出单元学习内容。

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发现:1.学生对自己看到的表达非常激烈,在寻找中不断有学生利用方位图来寻找自己发现的建筑物体。2.学生描述各建筑物位置关系具有单一性,基本上想象自己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旁,这应该跟视觉、心理习惯有关。3.学生更关注自己看到了什么。

从上我们可以理解到3点:1.教材的阅读要求具有隐含性。2.教材的编写方式面向师生,既有对教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又有对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引导。3.教材编写更侧重于把教材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所以,数学课本的阅读需要有选择,需要有引导,需要老师们精心设计。

(四)学生阅读习惯的归因

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生阅读能力、阅读素养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研究的主导方向落实在了语文学科上,我们的学生更擅长“解读、精读、赏读、研读”的文本阅读方法,学生往往会运用已有的阅读习惯来阅读数学课本,这样就导致了“读不进去”,“看不出(什么东西)来”等等现象的产生。同时,数学阅读的隐含、无情节性常常使学生不愿进行数学阅读,更别说数学阅读习惯的养成了。

思考二:对开展数学课堂课本阅读的几个思考

数学课本阅读是指小学生通过阅读数学课本,与课本及教师产生多向交互作用,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达到自主建构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课本作为外在因素影响学生,学生通过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深入逐步养成数学阅读习惯,不断形成知识建构。通过收集、研究资料,笔者认为目前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研究的现状不容乐观,专家呼吁的多研究的少,一线教师有研究欲望但缺少系统研发能力。本文试图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引导路径,通过课堂实例操作,对数学课本阅读教学作一些思考。

课堂教学对于数学

阅读的引导路径

在上面的引导路径中,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协调:

(一)创设情景与知识建构的着落点协调统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合适的阅读情景是培养阅读兴趣的基础。然而对于情景创设,有的教师更关注形式上的创新,内容上的有趣,造成数学味不足。同时,过多的非数学化内容会淹没数学问题的本质,引起学生思维的去数学性,很难引起学生真正的阅读兴趣。

案例:第六册“位置与方向”例2教学,1.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旭日小队、夕阳小队、指南针小队、北斗星小队),从4个方向拍摄学校,课堂上呈示照片,2.组织学生交流,猜一猜某张照片是哪一组拍的,他们在学校的哪个方向拍摄。3.学校门口要做一块校园示意图,你认为怎么画比较好?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和建议,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去了解怎么画校园示意图,预祝同学们能出色地解决学校的问题。在这个设计中,本人试图通过前两个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对学校建筑的方位有更深的了解,在第三步的讨论过程中能提出方位要统一。但结果事与愿违,学生在讨论“怎么画”时,矛盾集中在“画建筑物”“画的顺序”上,在第四步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对阅读材料未能有自我建构。为此,我对第三、四两个环节进行了如下修改:(1)每组同学有一张学校未完成的校园示意图,请填写各建筑物的名称。(2)展示各组学生的成果,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展示方式: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和上南下北,左东右西。(3)讨论,学校会选哪一张示意图?(4)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去了解怎么画校园示意图,相信大家会有正确的选择。通过再设计,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更浓厚了,阅读的目的性更明确了。

从以上案例来看,阅读情景的创设不但要注意创设情景的趣味性,我们同时应该关注在数学知识建构、发现数学美、形成有效认知冲突的基础上来创设阅读情景。

(二)数学阅读深入与阅读方法的协调发展

数学课堂阅读的形式主要包括导读、自读、议读等,具体的阅读方法有数学语言转化、新旧知识比较、演算推理等,这些阅读方法对于学生年级的影响是不明确的,不存在哪一种阅读形式或阅读方法适合于具体哪一个年级,但在组织教学中,我们应该以数学教材阅读内容及时间的深入指导阅读目标的确定,形成良性发展,如第六册“统计”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李明期中考试各科成绩统计图

从上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几位老师在一起讨论该如何教学生作答,讨论的结果认为:一般应该写三点以上发现,可以是描述各科成绩的发现,比多比少的发现,求平均数,对各科分数的感受,对李明的学习建议等。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统计图阅读考核题,老师们对这类题目非常头疼,特别是为了针对检测中的得分率,往往采用以上的方式来指导平时的教学,无形中为学生设置了更多的阅读要求,学生对阅读容易形成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针对这个案例,我对各册教学用书中对统计图的阅读能力目标作了一个初步的提取,其中中低段如下:

第三册:学生能阅读一格表示二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第四册:学生能阅读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第六册:学生能阅读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运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第七册:学生能阅读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从这个编排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统计图阅读能力培养是随着统计知识的丰富不断提高的。作为三年级学生对上题的解答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阅读层次:

学生如果能运用平均数知识对统计图作简单的数据分析,那么本题的基本阅读目标也就达成了。

数学需要阅读!学生需要数学阅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让我们借此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推荐访问:几个 课本 课堂 思考 数学


[关于数学课堂“课本阅读”的几个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