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心得

地方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的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8 09:51:05   浏览次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其关键是如何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传承人,地方高校是发现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最佳土壤,本文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深入研究南通蓝印花布的现状,探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地方高校面临的机遇和肩负的使命,提出在地方高校培养传承人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实践中,人类用智慧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创造的天才代表作,体现了各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精萃。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间手工艺人智慧的结晶,其品类丰盛,形态纷繁,与各地区的文化心理及民俗紧密相连,是最贴近自然和最能震撼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传承和保护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是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我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需要重新审视民间手工艺的传承途径,实现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南通蓝印花布的现状

民间手工艺品是“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蓝印花布正是这方面的典范,它色调单纯,风格清新,纹样花型大多蕴含着吉祥的意义,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案背后倾注了手工艺人的心血和热爱,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积极健康、朴实、达观的人生观。南通蓝印花布历史悠久,渗透了吴越文化的浓郁气息,古色古香,质朴无华,既散发着乡土气息,又显示出淡雅不俗。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给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保护提供了非常好的历史机遇。但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商品经济的浪潮袭来,传统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人们物质生活和审美心理的变化等众多因素,使得这项古老的技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民间一部分珍贵花样花版的流失

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土布与天然兰草为农家平常之物,故前庄后坊的蓝印花布染作坊曾遍布农村集镇,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使得民间优秀的花样和花版出现了部分流失现象。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民间保护环境差、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当地风俗的关系,使得一些优秀的花样和花版出现了流失现象;还有的由于民间花版缺少专业性的保护,年代久了或者反复使用之后一部分花版了出现自然损坏;此外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花样和花版在搬迁中遗失,这其中有些还是明清时期的优秀纹样,这对蓝印花布纹样的研究和传承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2.传统手工蓝印花布生产销售规模有待扩大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伴随着棉纺业的兴起、靛蓝业的发展、型纸板的流行而产生的,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传统蓝印花布的生存环境与以往有了明显的不同,以手工生产为主的蓝印花布染坊在现代化纺织机器和先进的印染技艺面前渐渐显出了劣势。如以前家庭生活必备的蓝印花布上下对称的被面和帐檐在现代的家居装饰装修中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以前走亲戚回娘家用的蓝印花布包袱逐渐被时尚的各式包袋所代替;土纺土织、以蓝色为主的穿着也已改变为用各种面料制成的色彩丰富的时尚服饰,传统手工蓝印花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始不那么喜闻乐见。蓝印花布手工作坊的数量减少,从业人数相比从前有了下降,传统手工蓝印花布生产销售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3.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传承方式悄然发生变化

传统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主要是靠师徒和家族来传承的,而现在的年轻一代人似乎更愿意学习现代高科技高收入的专业和技艺;因此,使得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方式,在悄悄发生着变化。生活观念的改变、西方审美价值观的渗透,也使得南通传统蓝印花布在一些年轻人眼里,成了“保守”“过时”的代名词,愿意从事这方面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即使有些感兴趣的想要学习,往往又不能吃苦,不能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或者经不住商业利润的诱惑,改用工业染料和机器刻板,使传统的蓝印花布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南通布还有数百人在做手工蓝印花布,现如今南通能够熟练掌握蓝印花布全套工艺的人也已为数不多,且年纪相对偏大。因此,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是让蓝印花布充满文化活力的关键。

地方高校是发现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最佳土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人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使南通蓝印花布逐渐走出困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传承人,地方高校是发现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最佳土壤。

(1)各级政府出台多项政策,为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制度保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公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实施指南中,要求“以适当的方式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学习列入学校的正式课程”。党的十六大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高校在信息型实践与社会参与中具有很大潜力,目前,南通市也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工作的进展纳入到文化事业发展的系统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已经制定并颁布实施。

(2)在地方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可以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文化传承最根本是要解决传承人的问题,地方高校的培养对象是广大青年学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学习纳入地方高校的通识教育中,能发挥文化的认知功能,培养爱好者和接班人,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延续和传承。同时,高校学生的个人修养、文化水平以至他们的审美素养,使他们不仅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更能担负起发现、实践和创新者的角色,现代教育理念和优秀的非遗资源相结合,有助于融合东方艺术元素和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创新民族民俗艺术,使期展现出更具时代性的风采。

地方高校培养蓝印花布艺术传承人的途径和方法

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把蓝印花布的艺术资源与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相结合,发现艺术人才,传承和发展传统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使其在现代社会经济中转化和应用,是地方高校值得研究的一个长期课题。

(1)利用公共艺术选修课,开展蓝印花布通识教育,发现艺术人才。

当代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在公共艺术课中增设蓝印花布艺术鉴赏课,借助地理优势对学生进行形象的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和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感情,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流通量,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可以促进一批爱好者学习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公共艺术教育中一定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利用当地优秀的蓝印花布艺术资源,带领学生参观蓝印花布艺术馆,印染作坊等,把单调的课堂讲解搬到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去,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2)设立蓝印花布设计课程,开展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

蓝印花布在数千年的积淀中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艺术资源,以形写神的创作意境,娴熟绝妙的制作技法,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一不是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资料。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开拓中国设计创作新纪元也是当代艺术教育的重任。在艺术院校或者艺术专业中设计蓝印花布印染设计课程,把传统印染技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增强其实用性和现代性,将会使蓝印花布的商业价值重新受到重视,也会使得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走的更远。

(3)引企入校,建立蓝印花布艺术传承人高校工作室,培养艺术传承人。

蓝印花布艺术传承人高校工作室作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可以相对独立设置,吸收和培养真正热爱蓝印花布艺术的学生,工作室可以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者是民间优秀的蓝印花布手工艺人负责,沿袭传统的师徒传艺机制,课程设置可以由负责人灵活编排各阶段的学习课程,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习到实实在在的手工艺技能,培养出具有一定文化涵养、艺术底蕴和扎实技能的艺术传承人。

结语

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广泛的认知性和应用的普及性,发现和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主要目标,地方高校必须重视这一点,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应用的普遍性群众基础,从而推动优秀民间艺术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振兴。

(第一作者单位:南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作者单位: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

作者简介:卞小燕(1979-),女,江苏淮安人,南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数字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吴灵姝(1988-),女,江苏南通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第六代传承人。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地方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研究——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 项目编号:2013SJD840014 主持人:卞小燕;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体系-将蓝印花布艺术引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D/2013/03/138 主持人:卞小燕,吴灵姝。

推荐访问:文化遗产 传承 物质 高校 地方


[地方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的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