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总结

创设课堂情境,优化物理教学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9 08:43:35   浏览次数: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物理情境教学,就是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多方面刺激感官,养成动脑动手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负担,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利用实物图表

打开物理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彩色插图,学生感到既新奇又好奇,由于不理解它们所含的物理道理,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正确搞好物理实物图表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内容和气氛,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和概念,而且能把物理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例如在“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学习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很好的学习课本上的插图“什么情况下裤子干得快”,学生再联系生活中晾衣服的经验就能够更直观得出结论。再如“研究力的作用效果”通过观察图中各个事例,结合自己的经验,学生就能很快的说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像这种能增加学生感性知识的图表,课本中还有许多,如电冰箱的工作循环、冰雹的形成、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图等。利用图表加强学生的感性知识、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推进认知水平,利用图表巧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二、利用课堂实验

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大气压强的存在时,有两个橡皮半球,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我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半球拉开。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这是为什么?我说:“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演示)。谁知道我是怎样把它拉开的?”“放气(学生笑了)。”“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板画)。球的周围有什么?”“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

三、利用物理模型

在九年级下册的教学中,为了形象地解释磁化现象,我举了一个软铁棒被磁化原理的例子。我拿出几个电池,把它们任意堆在一起,当然是不能提供照明的。当我把它们有序的排列起来,给灯泡连上电线,灯泡才发亮。从这个现象中可以说明,随便堆在一起的电池好比是未被磁化时杂乱无章的各分子电流取向,磁场互相抵消,对外界不显磁性,这样,就使学生较形象的理解了磁化过程。再如,为了形象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引入光线,形象的描述磁场的方向和强弱而引入磁感线,利用这种生动、形象的直观感知,使教材中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有效的解决难点,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同时透过模型,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讲到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时,用传统教学手段一般是用教学挂图或者结合模型讲解,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无法看到汽油机的动态工作过程。而用多媒体教学,却可以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我用一个Flash动画,形象地把汽油机整个工作过程显示出来,在每一个冲程中,飞轮如何运动,活塞的运动方向,进气阀、排气阀的关闭等全部清楚地显现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技术可视学生理解程度,即时停顿,或放慢速度,以便讲解楚,这样就化难为易,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再如,对于日食、月食、宇宙飞船升空等不能轻易看到的事情,如果播放相关影片,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学生做完实验以后,为了帮学生总结成像规律,我将实验现象制作成动画,连续播放,边分析边总结,得出: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变大;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也变小。有利于分析题目,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责任编辑 魏文琦

推荐访问:创设 情境 课堂 物理教学 优化


[创设课堂情境,优化物理教学]相关文章